“弭棹西陵沚,沉歌酹楚魂。
暮雨來千載,離騷徹夜鳴。”
8月2日晚
新歌《秭歸鳥》
宛如一道穿越千年的文化閃電
瞬間點燃了全場
網友紛紛表示
“這首歌是宜昌的新名片”
 
暮雨來千載,離騷徹夜鳴
一只青竹從我的胸膛里面長出來
青竹飛在大江兩岸充滿枯葉的往日
胸口疼痛讓她顫栗不居歲月的悲號
我是大江的盼歸鳥
我是古老的孩子
月亮停止了時間
我在樹冠晝夜的奔跑
我催促河流不眠不休
四處尋找我的哥吔
你回來也,你回來啊也
魂兮歸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我的青竹化作冬羽落滿沿江的人群
 
新歌發布,全城沸騰
8月2日晚,“山歌響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會”在宜昌舉行。現場,刀郎首次發布專門為宜昌定制的新曲《秭歸鳥》,將所有人帶入了宜昌的歷史長河之中。
“我是大江的盼歸鳥,我是古老的孩子,月亮停止了時間,我在樹冠晝夜的奔跑”。這充滿詩意與深情的歌詞,配合著悠揚的旋律,讓觀眾沉浸其中,現場呼聲雷動。
演出結束后,歌迷們久久不愿離場。網上,《秭歸鳥》迅速成為焦點,網友們紛紛表示:“秭歸贏麻了!”
武漢演唱會,刀郎用《虞美人?故鄉》致敬
屈原,把編鐘古樂和搖滾吉他玩出了花;這次在宜昌更絕,直接把秭歸鳥、青竹、峽江這些元素揉成一首歌。
 
文化底蘊,源遠流長
秭歸鳥,這一古老的意象,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據相傳,秭歸鳥是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歷五月,它便會發出“我哥回呦!我哥回呦”的啼叫,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長江三峽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黃華介紹,這一傳說,不僅體現了屈么姑對兄長的深切思念,更反映了宜昌人民對屈原的敬仰與緬懷。在古代詩詞中,秭歸鳥也是常見的意象,常常與鄉愁、悲愁、哀思等情感聯系在一起。北宋詩人王令的詩中,“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詩人借秭歸鳥的啼鳴,抒發內心的悲憤與執著。刀郎的《秭歸鳥》,正是在這些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升華,賦予了這一意象新的生命力。
 
黃華告訴記者,整首歌曲以秭歸鳥為線索,將歷史、文化、自然與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表達了對屈原的緬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放著那么多省會城市,刀郎為何偏偏選擇了宜昌這個三線城市?有歌迷說:“刀郎這是把湖北當第二故鄉了。” 從武漢的編鐘到宜昌的秭歸鳥,他用音樂在荊楚大地上串起一條文化長河,更像是對荊楚大地最質樸的告白。
 
文旅融合,城市新機遇
作為長期從事對宜旅游研究的學者,黃華告訴記者,《秭歸鳥》的發布,對宜昌不僅是一首新歌的誕生,更是一次城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這首歌將宜昌的山水人文融入其中,成為了宜昌文旅的一張新名片。”黃華說,隨著歌曲走紅,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宜昌,對這座城市充滿了向往,為宜昌的文化旅游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秭歸鳥”的發布,通過歌曲與文旅的融合,宜昌可以進一步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開發更多與屈原文化、三峽文化相關的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刀郎這哪里是在唱歌,分明是在宜昌的山水里種下了一顆文化的種子。宜昌,值得熱愛。
《秭歸鳥》由刀郎和其徒弟徐子堯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