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麟(1881年2月19日—1951年4月10日),生于湖北巴東;早年從軍,后參加武昌起義、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被授以中將軍銜;1926年北伐戰爭時,曾任北伐軍左翼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北伐之后脫離軍界,寓居上海;抗戰爆發后拒絕日人收買,遷居武漢;武漢淪陷后又遷居長陽,1943年回到家鄉巴東居住;在各地期間曾于多處籌資興辦學校、實業;解放前拒絕去臺灣,留駐家鄉;1950年底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殺害;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無罪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鄧玉麟將軍雕像
鄧玉麟于1950年底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處決。1950年底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處決。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無罪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2005年10月,巴東縣斥資重修鄧玉麟將軍碑墓。鄧玉麟將軍碑墓修建于1983年,墓址位于其家鄉野三關鎮石橋坪村,是當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鄧玉麟將軍的一生,跨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經歷過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和人生變故。
鄧玉麟將軍畢其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參與了長期的革命實踐,在“革命建國、教育建國、實業建國”的偉大思想和實踐中不屈不撓,為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武昌起義時,如果沒有他連夜奔走三鎮聯絡各部起義,沒有他強占軍械庫并親率南湖炮隊從蛇山重炮轟擊清廷督署,沒有他在清軍瘋狂反撲時固守武昌的十里江防,這一突發性起義的結局無疑將被改寫,武昌首義的歷史意義將大打折扣——他的名字與偉大的辛亥革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正如史學家在論及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史實時所云“有史必有君,無君不成史”。
辛亥革命后,鄧玉麟審時度勢,繼續奔忙于反對復辟帝制、護法運動、北伐戰爭中,或運籌帷幄,或沖鋒陷陣,在大是大非面前篤信民主共和,決不屈服于蔣介石新軍閥和汪精衛賣國集團的拉攏收買,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念與高昂的民族氣節。
鄧玉麟在脫離軍政界后,還曾先后在漢創辦“辛亥革命烈士遺孤教養所”和“辛亥革命子弟學校”,后在上海徐匯、江灣開辦“亞洲養蜂場”,在香溪辦“民生煤礦”,回故里籌資興辦石橋小學堂,墾荒植漆等。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