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國航證實當天有兩架航班在起飛前接到不明電話,對航班進行威脅。當晚,兩架航班經過嚴格檢查后未見異常,旅客重新安檢登記后起飛。據統計,8月底以來僅42天的時間,已有3家航空公司、5架航班遭遇恐嚇。
專家稱,這一密度相當驚人,在國外都非常罕見。但應該說,鑒于這種情形并不多見,不具有典型意義,社會輿論不用過于緊張。這5起恐嚇案件中,除飛往美國的CA981航班據稱不明信號威脅發自美方,其他4起都屬于編造、惡搞性質。據醉新消息,新發生的這兩起航班恐嚇事件的涉案嫌疑人已自首,其父稱其有多年精神病史。雖說這些恐嚇事件對航空管理造成干擾,不過情況并沒有想像的那么糟糕。
當然,航空管理部門卻不能這么認為。無論這些恐嚇案件的真實性如何,相關部門都必須高度戒備,不能因為一兩次被惡搞就放松警惕,自動進入“狼來了”的寓言模式。這是因為,民航運輸涉及人命安危,任何意外發生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要防范于未然,就必須把每一次警報、威脅當作實戰對待。在這幾起恐嚇事件中,相關航班都嚴格按照規范進行備降、重新安檢,這也是公眾希望看到的處理方式。
這幾起航空恐嚇事件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值得引起重視。為何頻頻發生針對航班的電話惡搞事件?這除了表明某些人法制意識缺乏、公民道德缺失,也說明相關懲罰制度存在缺陷。通常情況下,對這種電話惡搞也就是拘留幾天,而不會判處刑罰。在經濟處罰方面,一般也就是罰款500元至2000元。可見,現行法律針對此類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還不夠,難以發揮有效的法律震懾作用。
相對于蓬勃發展的民航業,航空安全法律體系有待升級,普法工作也應進一步加強提高。不獨從上述案件,在此前發生的航空延誤維權事件中,也不難看到這些問題。像乘客沖上停機坪維權、在飛機上互毆等現象,說到底也和航空安全管理滯后、相關法規不給力有關。如果法律行之有效、具有足夠震懾力,再缺乏公民素養的乘客恐怕也不敢胡作非為。在這種情況下,又怎么可能發生“武裝部長毆打空姐”的事情?那些出于惡搞心理撥打威脅電話的不法人員,事前也不會不掂量其行為的嚴重后果。
航班遭遇威脅恐嚇,醉輕微的后果也將導致航班延誤、乘客受損,同時還將增加航空安全管理的壓力。即便是出于惡作劇,一旦發生這種行為,航班要停飛、備降,乘客要遭延誤、重新安檢,而航班飛行安排也必然遭受影響。更為關鍵的是,由于不知真假,對待任何威脅恐嚇的應對方式都是差不多的,相關部門不能存在任何僥幸心理。從這種角度看,不管是什么性質的航空恐嚇事件,都已真實威脅到了航空安全。
因此,對任何類似行為都應加以嚴懲,使不法人員不敢在這種事情上“開玩笑”。而不管是真的或假的“狼”來了,相關部門都必須嚴陣以待,不容有任何疏忽大意。航空悲劇故事,哪怕發生一次,代價也都太大了。(魏英杰)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