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鳳凰古城擬耗資55億元建新城的報道引起眾多媒體和公眾關注。據報道,鳳凰古城自開發旅游以來接待人數迅速增長,經濟效益可觀,對地方財政貢獻不小,但由于旅游旺季鳳凰古城人滿為患,特別是黃金周期間“擠出”效應明顯,旅游增長似乎已經達到承載極限,為保持旅游業穩定發展,也為了緩解古城過于擁擠,當地擬投55億元巨資建設新城——“煙雨鳳凰”,以分流旅游者,保持旅游業的穩步增長。
的確,從旅游供給的角度看,在旅游市場的大蛋糕還在迅速膨脹時,鳳凰旅游提前頂到了天花板,眼睜睜看著本應到手的銀子從手邊溜走,不免心疼;從旅游者的角度看,不到1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卻要容納幾萬、甚至十幾萬人,旅游的質量難以確保,更讓旅游者不能接受的是,千里迢迢來到鳳凰,卻被告知由于人多不能進入。
然而,重建的聲音一出,馬上被公眾解讀為“復制古城”,引來多方質疑。盡管當地政府一再解釋,“我們不是要復制鳳凰,而是通過造新景區,提升鳳凰旅游業接待量與服務質量。”此解釋被淹沒在一片質疑聲中。
無論動機如何,人們不禁要問,重建的新城能否擴大接待量、真正分流旅游者,進而提升鳳凰旅游服務質量?
文物古跡、古城、古村落的吸引力就在于原真性,還在于其與過去千絲萬縷的聯系。記得小時候住過的四合院,即便是因為搭抗震棚、蓋小廚房變得一塌糊涂,依然魅力無窮,空間也似乎很大,然而一旦拆除重建,才發現不過方寸之地,毫無吸引力可言。
因此,即便鳳凰古城已經變得外地人居多,并非原貌,古城人的生活方式也非從文先生筆下的樣子了,但古城依然魅力不減,這的確很怪!似乎與過去的那細如游絲的一點聯系如同電線一樣,把過去的精神傳導到了當代。這或許就是那所謂的文化的靈魂吧,靈魂不散魅力不減,靈魂不在魅力不在。因此,筆者擔心投資億萬元新建的煙雨鳳凰門可羅雀,鳳凰古城依然應接不暇。
其實,“邊城”一帶還有很多可替代的古村鎮旅游資源,2010年自治州組織的調研統計,特色鎮5個,特色村103個,其中如永順王村古鎮曾經是電影芙蓉鎮的外景地,知名度也很高,這些古村落只要能適度進行旅游開發宣傳完全可能分流鳳凰的旅游者,讓旅游者更好地體驗邊城特色,同時能帶動更廣大的地區通過旅游業致富。
當然,如此大的利益鳳凰不可能通吃,但鳳凰完全可以通過輸出這些年的管理經驗,得到相應回報。
如果鳳凰財力能支撐,重建新城也并非壞事,也許能成為未來的文化遺產,給子孫留下另一個邊城,同時還能改善老邊城原住民的生活居住條件,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