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8月20日文章,原題:“乞討榜”揭了誰的丑? 
 對于各類“富豪排行榜”,人們可能耳熟能詳,但對于“乞丐排行榜”,很多人恐怕還是第一次聽說。上海警方近日公布在地鐵里被查處次數前三名的乞討人資料:22歲的遼寧人何某以309次位居第一;安徽陳老太以302次暫列第二;排名第三是甘肅夫婦包某和張某。此榜一出,便引起輿論嘩然。
客觀地說,地鐵乞討(有的甚至是“強討”)行為確實給市民生活、交通秩序帶來一些困擾,尤其是一些以乞討為業的“職業乞丐”者,他們不斷挑戰道德底線,受到輿論詬病。不過,上海警方這次張榜公布乞丐名單的做法,似乎欠妥。其目的究竟是為了將“職業乞討”者送上“道德法庭”,讓他們“知恥而退”,還是讓公眾看清其面目,停止對他們的“行善”呢,恐怕醉后的結果并非警方想要的。
假如人們看到那些上榜的“乞討達人”的家庭和生活背景,恐怕會得出另一個結論:警方的做法確實有點冷漠了:何某是一個文盲且身有殘疾,陳老太已經88歲,包某的妻子張某是一位白血病患者。這些人如果不是不得已、或是找不到更好的掙錢渠道,又有誰想丟掉體面去當一個卑微的乞丐?
如果說“富豪排行榜”排出的是強者的財富和榮耀,那“乞討排行榜”排出的則是弱者的困苦和卑賤。公布名單,執法者期待揭掉乞討者身上的遮羞布,不料,行乞者已沒有任何遮羞布,倒是中國城市管理和社會保障機制的漏失卻被捅破。
乞討為何成為社會問題?流浪兒童是否被關注,社會救助是否受重視,弱勢群體的保障是否能到位,這些才是問題的根源,而非一個“乞丐排行榜”所能解決的。
由是觀之,發布“乞討榜”并不是一個治理乞討頑癥的好藥方。這種毫無意義的統計,證明不了管理當局的工作有多么細致和負責,反而暴露出他們管理上的簡單粗暴、人性上的冷漠。這種榜單只會讓凄涼者更凄涼,無助者更無助。
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有沒有乞丐,而在于管理者、公眾如何對待乞丐。對于那些揮霍愛心、褻瀆善良的假乞丐,管理機構可以張榜公布名單;但對于那些并未造成社會危害的真弱者,人們還應多給予一點寬容。畢竟,當社會保障的陽光還不能普照大地時,周圍人的資助就是一種必需品。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