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5日,北京八達嶺長城繼續保持黃金周游人潮。新京報記者 趙亢 攝
2020年海南將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新京報記者 趙亢 攝
2011年,中國有了自己的旅游日。這一年的5月19日,是首個“中國旅游日”,來源于《徐霞客游記》的開篇。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意識到:旅游是天賦人權,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參與到流動性的旅游遷徙活動中。在中國,季節性短暫的遷徙過程,經常伴隨著類似“井噴”的擁擠描述,這絕對不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也帶來了對旅游的思考:我們期待的旅游如何實現。
事件1 旅游業融入國家戰略體系
【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并明確要求力爭到2020年,我國旅游產業規模、質量、效益基本達到世界旅游強國水平。這標志著旅游業已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
見證人:魏翔,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閑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是對旅游行業的強心針。因為旅游業一直在國家的產業格局中不太重要,國務院為旅游產業發文,這還是第一次,對行業人士是一個鼓舞。但實質意義卻低于期待,作為短期的調控政策,影響力有限。各個地方都在發展旅游、開發景區,隨之而來的是,景區也開始漲價了,旅游變成了一個抓手。
這十年來,一直都在說旅游從觀光向著休閑度假方面轉變,我覺得休閑度假不只是一個旅游的話題,它反過來又會推動經濟效率,公正平等發展。但是目前來看,這個過程比預想要長,如休閑和休假制度、產業結構的調整等有很大關系,還有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
打個比方,中國旅游要完成從“觀光”到“休閑”的轉變,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在排隊等車,可是車沒有來,那怎么辦?至少我們可以原地踏步鍛煉身體。
這就需要旅游各行業從行業內部做一些轉變,旅游者自身做一些改變,例如生活觀念和休閑觀念——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旅游?
從行業角度來說,一個休閑地產開發商,他要從科學設計安排的角度去規劃,包括消費人群,休閑健身設備布置,輕松愉悅環境的營造等。
也就是說,如果大的環境沒有轉變,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微觀的改善。
近年房車成為時尚的休閑方式。
事件2 保護公民旅游權利
【事件回放】
2012年國慶黃金周期間,7.4億人次出行、交通事故致794人傷亡。公共管理滯后、景點人滿為患、游客幸福指數偏低等頑疾再次凸顯。
針對這個黃金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推進帶薪年休假制度落實,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務體系變得更加迫切
目前《旅游法》已進入二審之前的調研。這些法律文件的健全對推動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以及地方政府做相應的制度創新都有積極意義。
見證人: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鋒
《旅游法》草案第三條中明確規定:“公民有依法在境內自由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權利。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旅游權利并創造條件逐步滿足其旅游需求。”也就是說,自由地在國內和出境旅游不僅是公民的權利,而且國家有義務保護該權利,還要創造條件滿足公民的旅游需求。本次旅游法草案對公民旅游權利的規定,有利于人的流動,這對解放人的自由和國民現代化都有很大推動。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