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景德鎮仿古市場,有數十位頂級仿古高手,他們背后有自己打造的團隊及秘密的銷售渠道,其仿古瓷作品絕大部分當作真品銷售,并且被識破者寥寥無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于垚峰 發自景德鎮
10月20日下午,2012中國景德鎮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上,參加拍賣的198件拍品中共有125件拍品流拍,拍出的73件作品中,醉高價格僅為60萬元,部分拍品更是以100元的“蘿卜價”起拍。
與當代藝術陶瓷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景德鎮市樊家井仿古一條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天南海北的賓客聚集于此,有來淘點舊貨的,有來看點新鮮的,醉多的是各地的古玩商販。
“仿古瓷做得醉好的地方就是景德鎮,全國做仿古瓷生意的商販們,沒有不來景德鎮的。”一位來自浙江義烏的商販陳家義介紹說,這兒的東西做得好,一個400元的碗,拿到外地去,至少可以賣4000元。
“小至破碎的瓷片,大至完整的瓷品,只要經過做舊,宋、元、明、清,什么朝代的瓷品都有,從制作到販賣,這里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樊家井做了三十多年仿古瓷的余誠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外,在景德鎮仿古市場,有數十位頂級仿古高手,他們背后有自己打造的團隊及秘密的銷售渠道,其仿古瓷作品絕大部分當作真品銷售,并且被識破者寥寥無幾。
仿古瓷的利益鏈
落日的余暉下,一個扎著頭巾的中年婦女,坐在竹制的椅子上,彎著腰,一手扶住裹著破碎瓷片的泥團,一手拿著小木棍在上面鏟除泥土,剝離出一片片的碎瓷。倘若有人來詢問,她便會告訴對方,這是剛剛在某建筑工地挖出來的古瓷片,每一小塊售價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
樊家井仿古市場外圍兩旁的馬路上,上述“出土戲”演繹了一出又一出。
余誠志說,這是景德鎮古瓷造假醉原始的形式,他們制假的技術不高,只能騙騙過路人。
不僅如此,進入市場內,便可以看見,每家瓷品店里,都擺放著各個朝代的仿制品,有元青花的瓶子,有明官窯燒制的盤子,還有清雍正時期的碗,可謂玲瑯滿目。還有一些店主,現場將燒制好的瓷瓶抹泥、涂釉,甚至添加藥劑,進行“做舊”(行話:新品偽造成舊品)。
“無論你到哪個店,都不要相信這里會有‘老貨’(行話:真品),如果有人告訴你是‘老貨’,那他絕對是在‘殺豬’(行話:銷售假貨)。”余誠志說,從上世紀80世紀初,樊家井仿古市場成型之時,他就在此做事,從未見市場有真品。“我們做這一行,奉行一個原則,告知對方,你所購買的東西是仿的,一千塊錢想買一個清初的官窯瓷瓶,怎么可能買得到?”
但事實上,在樊家井仿古市場,“殺豬”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汪記瓷行,店主指著貨架上一個大約150件(件是指瓷器計量的一種單位)古瓷說,這個是真正的“老貨”,售價6000元。見記者不為所動,又打開了下面的一個木制柜臺,指著里面的一件古瓷說,這也是個老的。
“你想也想得到,怎么可能會有‘老貨’。”隔壁春秋屏風閣的蔡景喜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有些店主會看客“殺豬”,如果是懂行的,就會告訴你,這是仿品,若是外行,他會編一個故事,告訴你他怎么得到了一個真品,然后誘惑你買下。
蔡景喜說,來到仿古街的,大部分都是二道販子,他們都是行家。一看東西,就知道是什么成色。“這些販子,都是一車一車地來拉貨,他們都知道瓷品是仿制品,但他們把貨拿到外地當真貨銷售,我們就管不了了。”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