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公司是寄生于政府對高速公路所擁有的壟斷權的企業,而這種壟斷正是我們在推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必須攻克的。由于在高速公路建設上的急功近利,特別是在長期以來彌漫于資本市場的圈錢風潮的影響下,大量以上市公司面目出現的高速公路公司,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的企業。”
今年的中秋國慶兩佳節,恰逢國務院決定節慶期間高速公路對小客車實施免收過路費的政策,這個黃金周成了這項政策的“試金石”。可是試下來的效果似乎不很理想,大量私家車因為嘗鮮免費而造成了大范圍的擁堵,高速公路在很多地方成了停車場。
其實,高速公路上的這種擁堵,是可以預見到的。這次免費并非全部放開,小客車以外的車輛仍然必須在收費站口停下交費,交費的和不交費的車流混雜在一起,所謂免費帶來的出行方便基本上也就成為空話了。因此,解決擁堵問題,并不是恢復收費,甚至收更高的費,而是全面放開,徹底取消收費,不僅在節日期間免費,就是在平常日子,也不再收費,任何車輛在任何日子,都可以自由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
此次國務院作出節慶日免除過路費的決定,可以說是近兩年輿論不斷呼吁的一個正面結果,高速公路過路費的存在,養活了一批依附在行政權力之下的企業,卻讓民眾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設置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個個收費站,成為物流渠道中的一個個關隘,對經濟運行是一種負能量。去年6月,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糾正各種違規收費行為,此次國務院作出的決定可以說是這次糾風行動的延伸。而這兩天各地高速公路上驟然出現的擁堵,一方面表明有關方面對此缺乏預案,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民眾對此項政策的認可。
但是,對于此次有限的政策調整,有些市場觀察人士卻表達了否定的意見,他們倒不是認為這可能造成公路的擁堵,而是認為推出這樣的政策是對企業經營的粗暴干預,是政府在用一個企業的利益損失換取民眾的好感,屬于“政府請客,公司買單”。有人質問,這次高速公路免費加重政企不分,經過股東大會同意嗎?
確實,很多高速公路公司已經成為上市公司,收費是它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政府一聲令下取消收費,似乎侵犯了股市投資者的利益。但是,這里有一個更深入的問題需要思考,這些高速公路大都是由政府投資建造,在通車以后政府將其委托給一個企業經營。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將本屬于全民所有的道路通行權變成了一種商品,交由一個企業經營,實際上已經構成了對民眾利益的損害。這也正是民眾強烈要求取消高速公路通行費,政府也作出了積極響應的一個法理基礎。
很顯然,類似高速公路這樣的公共產品,不應該對其實施市場化經營。在高速公路發展初期,由于財力的不足,政府以多種融資手段集資,為了償還債務,又允許這些公路投入使用后向過路車輛收繳過路費。但這只能是權宜之計,不應該成為一種永久性的模式。現在普遍推行的收費模式固然加快了高速公路的建設,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規范,很快催生了“收費經濟”。一些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高速公路公司更是以長期的高收費而成為受投資者擁戴的藍籌股,這使得終結高速公司收費困難重重。此次國務院作出的節慶期間取消部分車輛過路費的決定,對于整個高速公路收費的影響其實很有限,但已經有一些高速公路公司認為將影響其盈利,藍籌股的魅力正在失去。但是,一個平常寄生于政府價格保護之下的企業,當政府行使行政職能收縮政府保護的時候,它又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市場化企業來與政府討價還價呢?
高速公路公司是寄生于政府對高速公路所擁有的壟斷權的企業,而這種壟斷正是我們在推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必須攻克的。由于在高速公路建設上的急功近利,特別是在長期以來彌漫于資本市場的圈錢風潮的影響下,大量以上市公司面目出現的高速公路公司,實際上是一種畸形的企業。此次國務院作出節慶期間小客車在高速公路上免費通行的決定,只是對這種畸形的企業體制進行改革的“小試牛刀”,但是其方向是正確的,并非像一些專家所指責的是“政企不分”,而是政府責任的一種回歸。




























鄂公網安備 42050302000233號